在生產一線工作了30多年的何雄斌,對培育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加快傳統動能換新升級深有感觸。他以海利貴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分析,近年來,公司受益于與江西開放大學合作開展新興產業工人培養和發展助力計劃,產業工人獲自主創新發明專利38項,征集技改創新項目18項,帶來直接經濟效益2800余萬元;完成“去光氣化”轉型升級,成長為全球最大的丁硫克百威生產基地,實現降本增效。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何雄斌在調研中發現,制造業加速向產業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對工人的技能素養要求越來越高,目前業內存在復合型技能人才短缺、產業工人培養與產業需求結合不緊密等問題,導致技能成才步伐跟不上產業升級節奏。
何雄斌建議,加快產教融合步伐,鼓勵企業與職業院校共建實訓基地、研發中心,開發虛擬仿真實訓項目,打通校企人才雙向流動渠道,引進企業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厚植工匠培育沃土。同時,拓展技能人才晉升空間,推動企業設立技能大師、勞模工作室,建立覆蓋職業生涯全過程的培訓體系,切實為一線工人搭建好成長階梯。(記者 宋思嘉)